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预防

庞利娟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内科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脊髓病、癫痫、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对身体各个系统都有影响,包括皮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皮肤压力性损伤是指皮肤或组织由于长时间的压迫、摩擦和剪切等因素而发生的损伤。它通常发生在那些长时间卧床或久坐的患者身上,特别是那些存在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压力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从表浅的红肿到深度组织坏死,甚至由于感染产生严重的后果。由于其治疗的长期性和高经济负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医疗保健领域的重要问题。

一、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皮肤护理

(一)皮肤评估与观察

皮肤评估与观察对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非常关键,它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皮肤的情况,发现早期皮肤损伤。具体步骤如下:

1.观察皮肤的颜色、形态和外观,包括是否有红肿、疹子、水泡等。

2.触摸皮肤的温度、湿度和光滑度,判断皮肤是否干燥、潮湿、粗糙等。

3.评估皮肤的弹性和压痛程度,判断皮肤是否有萎缩、硬化、挛缩等。

4.检查皮肤有无损伤,包括瘢痕、磨损、溃疡等。

5.检查皮肤有无感染,包括炎症、灰指甲、水痘等。

(二)皮肤湿敷与清洗

皮肤湿敷与清洗对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也非常重要。因为长期卧床或依赖轮椅的患者,常常因为排泄、出汗等导致皮肤湿润和受污染,这些因素都会增加皮肤感染和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做好皮肤湿敷与清洗,有助于减少感染风险,具体步骤如下:

1.洗澡时,使用温水和无香料、无皂、低刺激的清洁剂清洗皮肤,避免使用热水或刺激性洗剂。

2.每日更换床单、衣服、毛巾等,保持干爽和清洁。

3.定时为患者清洗下颚、腋窝、腰部、臀部、足部等易受污染的部位。

4.对于需要湿敷的皮肤,可以使用温水湿敷或温盐水湿敷,每次15-20分钟,可减轻局部皮肤疼痛和不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三)皮肤保湿与营养

对于神经内科疾病患者来说,保持皮肤湿润和提供充足的营养也非常重要,因为皮肤干燥和缺乏营养也会增加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具体措施如下:

1.使用含有丰富保湿成分的护肤品,如含有尿素、甘油等成分的润肤霜。

2.定时为患者进行皮肤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皮肤营养。

3.避免患者长时间接触冷、干燥的环境。

二、压力性损伤的早期识别及预防

早期识别压力性损伤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患者身体部位的颜色。压力性损伤先表现为局部皮肤颜色改变,包括红色、紫红色和暗色。患者的皮肤颜色改变后,如能及时干预,可以减少或防止损伤。

2.观察患者身体部位的形状。在压力性损伤处,皮肤会渐渐变薄,表面有褶皱,轻微凹陷,甚至出现溃疡。如果患者未及时采取措施,疼痛感可能会随之而来。

3.观察患者身体部位的感觉。神经内科患者往往会失去疼痛感,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或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到疼痛来判断局部是否有压力性损伤。

4.观察患者身体部位的温度。当皮肤发生压力性损伤时,局部的温度会升高,如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则可能避免损伤加深。

二、压力性损伤的预防

(一)包裹与垫物的选择

包裹和垫物的选择对于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至关重要。包裹的选择应该基于损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对于较小的损伤,可使用胶囊或棉花填充。对于大面积的皮肤破损,需要使用纱布和绷带固定。另外,舒适度也是选择包裹的重要因素,选用柔软、舒适的材料可以使患者感到舒适,并且适合长时间使用。

床垫的选择同样重要。床垫应该是柔软的、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以减少对皮肤的压迫和摩擦。选择床垫材质时应同时考虑患者的需求和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材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

(二)体位转换及营养支持

体位转换是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长期卧床的神经内科患者来说。侧卧、俯卧、仰卧和半坐等不同的体位可以有效减少对局部的压迫,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体位转换可以有效避免局部组织的损伤。

此外,营养支持对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也有很大帮助。蛋白质是组织修复和再生的主要组成部分,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可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减少局部皮肤破损的发生。此外,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维持皮肤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口服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来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三)压力性损伤的治疗与护理

对于已经发生的压力性损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组织修复。首先,需要保持局部皮肤的干燥和清洁,以避免感染并促进愈合。其次,营养支持同样是促进组织修复的重要因素。对于严重的压力性损伤,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和修复。

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同样重要。床单和床垫需要定期更换和消毒,以避免细菌感染。对于有失神症状的患者,需要定期更换尿不湿和湿毛巾以保持局部清洁。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皮肤护理和按摩,以保持局部皮肤的健康和血液循环。

作者简介:

庞利娟,1987年4月生,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神经内科护理学。

标签: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西南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